5月7日,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任士福(右一)为易县果农讲解柿树管理要点。 本报记者 寇国莹摄
“咔嚓,咔嚓……”5月7日,在保定市易县井尔峪村的磨盘柿树林里,68岁的柿农张爱国在服务队专家、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任士福的指导下,熟练地剪下一根根徒长枝。
“以前全靠老天爷赏饭,现在服务队进家入户,专家手把手教咋剪枝、咋施肥,秋天一定会有个好收成。”阳光从密密匝匝的柿树叶间洒落下来,照在张爱国笑逐颜开的脸上。
20世纪80年代,柿树曾是张爱国家的“摇钱树”,靠着卖柿子,他供孩子读书、翻盖新房,日子过得挺红火。然而,随着市场变化,柿子价格一跌再跌,低谷时三四毛钱一斤的收购价让不少柿农心灰意冷,柿树弃管现象很普遍。张爱国舍不得放弃,但柿子卖不上好价钱,他也无可奈何。
转机出现在去年秋天。“保定冰柿”作为一款网红食品畅销全国,被誉为“树上的冰激凌”,带动柿子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,一斤从几毛钱飙升到1元多。这让张爱国看到了新希望,心头的火苗“腾”地燃起来——柿树“活”了,增收致富的机会来了。
在任士福看来,“保定冰柿”的走红为柿农增收、产业兴旺带来了机会,但要可持续发展,必须做好柿树管理。“只有把科学管理搞上去,柿子的品质才会高,产量才能稳。”他说,目前保定磨盘柿亩均产量近2000公斤,经过科学管理,亩产量有望达到4000公斤。
5月3日,由任士福领衔的保定首支柿树托管技术服务队在易县成立。这支服务队有12名成员,包括来自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、经验丰富的基层农技人员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技术员。
“我们为柿农提供柿树修剪、病虫害防治、施肥等全方位技术托管服务。”任士福说,目前服务队已经将4个乡镇7个村的2200亩柿树纳入托管范围,提供半托管和全托管两种服务模式。
张爱国是首批签署托管协议的柿农,他选择了半托管服务。“打动我的是,服务队不仅提供技术支持,还为我们垫付有机肥、防虫药剂等的费用,这下干起来就更有底气了。”
“岁数大了干不动了,我签的是全托管协议,每年能领到1000元承包费。”75岁的柿农刘凤祥家有60多棵柿树,此前已弃管多年。他说,服务队来了,柿树有人管了,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。
落头、抹芽、摘心……走进刘凤祥的柿树林,服务队的技术员正在忙个不停。
“落头就是去掉高枝,抹芽如同给柿树‘理发’,摘心就是为其‘塑形’,目的是让柿树多结好果。”服务队的发起人王永旺说,夏季是柿树管理的关键期,除了在树上下功夫外,他们还要对树下的土地进行中耕、松土、施肥等。
易县种植柿树11.3万亩,年总产量约25万吨,是我省最大的磨盘柿产区,有“中国磨盘柿之乡”美誉。但因长期一家一户种植,标准化程度低,优质果率不足50%。
“成立柿树托管技术服务队,通过示范带动,破解柿树种植管理‘小散弱’难题,确保了源头果品稳定可靠。”易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何术国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