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小坝子 披绿又生金
来源: 河北日报  
2025-08-21 12:06:00
分享:

  8月13日航拍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,一派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发的景象。 本报记者 陈宝云摄

  “这是小坝子最后一座沙丘。”8月13日,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副乡长凌晨龙带着记者,深入小坝子沟,在片片浓绿中寻到黄沙的踪迹。

  登上这座占地120亩的沙丘,一棵棵樟子松幼苗整齐排列,焕发着勃勃生机。一个表示数字“6”的手势雕塑,竖立其间。

  “这棵樟子松是公益项目‘蚂蚁森林’启动以来,种下的第6亿棵树。”指着雕塑旁的一棵樟子松,凌晨龙告诉记者,2025蚂蚁森林春种活动,让当地最后一座沙丘披绿。

  2000年以前,因过度放牧等原因,当地生态严重退化,小坝子全乡水土流失面积达33.7万亩,沙化严重区域达17.2万亩,形成大大小小的流动沙丘82座、沙坡19个。“北京十粒沙,丰宁有七八”。当时有报道称,小坝子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暴源头。

  2000年,丰宁打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“为京津阻沙源、涵水源,为当地增资源、拓财源”生态治沙保卫战。

  实现绿进沙退是一项系统工程,离不开多方合作、精准发力。

  25年间,丰宁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、张承坝上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,构建起科学治沙体系。以沟域为单元,山上营造水土保持林,沙地种植防风固沙林,河道农田周边建设护岸护田林,村庄周边打造生态景观林。乔灌草齐上、网带片结合的立体模式,让一片片沙地得到精准治理。

  “我们积极推广容器苗造林、大穴客土栽植、网格治沙种草、保水剂应用等抗旱造林种草技术,造林成活率保持在90%以上,成功缚住‘黄龙’。”凌晨龙说,25年来,该乡共完成造林种草26.7万亩,其中人工造林20.5万亩,封山育林4.5万亩,工程固沙0.6万亩,退化草地治理1.1万亩。

  如今驱车穿行乡域,只见路旁绿树成荫,山间丛林密布,昔日肆虐的沙丘已难觅踪迹。

  清晨,一场急雨过后,小坝子乡河道内,清澈的河水不急不缓地流淌着。

  沙坨子村因村庄周边曾密布沙丘而得名,“路无三尺宽,黄沙飞满天”是当地昔日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。

  “如果换到20多年前,山上的沙土填满河道,像今年这么多的雨水,大水早就漫进村了。”沙坨子村党支部书记徐昌山指着环绕村庄的浓绿森林说,那就是他们固沙蓄水的绿色大坝。

  绿起来,更要富起来。村庄外,一排排绿色屋顶的圈舍里,牛羊成群。

  “畜牧养殖是当地百姓主要收入来源,如果一刀切的禁牧,百姓生活就会受影响。”徐昌山说,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百姓致富双赢,当地在实施封育禁牧的同时,通过建设集中养殖小区,给予舍饲、饲草等扶持政策,推动养殖业提质增效。

  目前,沙坨子村肉牛存栏600多头,肉羊存栏近千只,和以前相比,不减反增。

  “每个村都建有养殖小区,全乡肉牛存栏6000多头,人均一头多。”凌晨龙说,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在造林工程中,当地还精选山杏、沙棘、山桃、山樱桃等兼具经济价值的树种,让昔日荒山变成绿色“宝库”。

  沙坨子村村民石玉华除了养殖牛羊,夏秋两季还成了一位上山“淘宝客”。

  “先摘山樱桃,再捡山杏核,最后采蘑菇,一年至少能卖1万多元。”石玉华笑着说,在村里,她算挣得少的。

  经过持续治理,小坝子乡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.7%提高到52.63%,林草覆盖率由不足30%提高到73%,已由沙尘暴南下的加强区变为阻滞区。

  “现在可供大面积造林的地块已经很难找了,我们正从造林转入营林阶段。下一步,小坝子将通过科学抚育经营,全面提升林草资源管护水平,持续巩固治沙成果,让绿色生态屏障更牢固。”凌晨龙说,该乡正在积极谋划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,让绿起来、美起来的小坝子,加速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。

关键词
责任编辑:雷扬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