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月23日航拍的承德市双桥区贾营村美丽庭院。 本报记者陈宝云摄

10月21日,滦平县红旗镇桥头村村民冀秀燕在整理房间。 本报记者陈宝云摄
推门见绿,瓜果飘香里透着生活诗意;移步赏景,青砖黛瓦间藏着乡风文明;居家增收,方寸庭院中孕育致富希望……深秋时节,行走在承德的乡村大地,一幅幅“庭院小美”串起的“乡村大美”画卷徐徐展开。
今年,承德市各级妇联围绕传统村落、特色产业、乡村旅游、农村新型社区等不同类型,打造美丽庭院典型片区,由点及面、点面结合,整乡提升、整县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工作。目前,该市已建成美丽庭院31186户、精品庭院9300户,100%完成年度建设任务,超额实现既定目标。
从“要我建”到“我要建”
巾帼力量激发创建热情
走进承德县新杖子乡苇子峪村张瑞连家,古铜色铁门后,错落有致的花卉绿植相映成趣,阳光透过门窗洒在干净整洁的屋内,温暖又明亮。张瑞连不仅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,还把瘫痪多年的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,是村里人人称赞的美丽庭院示范户。
谁能想到,这个处处是景的村庄,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。“前些年,村里发展果品种植,漫山的苹果让大伙脱了贫,但游客来了常说‘果子好,环境差’。”苇子峪村妇联主席谢丽新回忆,当时村民住上了新房,却普遍存在“脏水靠蒸发,垃圾靠风刮,室内现代化,室外脏乱差”的情况。
为改变落后状况,党员干部率先行动,把自家庭院收拾得干净整洁,还精心布置房前屋后。村民们看在眼里,也纷纷动手打理自家庭院。
“以前游客来了只会问‘果子在哪儿摘’,现在会主动逛庭院、拍照片,还会买些村民自制的果酱、果干。”谢丽新说,苇子峪村不仅颜值高了,更重要的是,勤劳致富、孝老敬亲、邻里互助的良好风尚在庭院间也悄然传播。该村先后获评全县美丽庭院示范村和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。
这样的转变,离不开妇联组织的精准推动。承德市各级妇联牢牢把握“党建带妇建、妇建促党建”工作机制,将美丽庭院建设与妇联执委履职、巾帼志愿服务深度融合,让“要我建”变成“我要建”。
在承德县,400余名乡镇村妇联执委牵头组建3500余人的巾帼志愿服务队,她们走村入户送政策、教方法,手把手指导村民整理庭院、养护绿植。
“刚开始不少村民不理解,觉得打扫庭院是‘面子工程’。我们就带着示范户的照片上门,跟她们算环境账、心情账、发展账。”承德县妇联主席于爱华说,为让更多村民转变观念,该县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宣传、微信公众号推送庭院改造案例、村级广播播报创建标准、文艺活动演绎庭院变化,让越来越多妇女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。
为避免“千院一面”,承德市各级妇联组织不断创新方式方法,因地制宜挖掘庭院特色、提升建设品质,激发广大妇女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,赋予美丽庭院更多更深的内涵。
“我们始终将美丽庭院建设作为‘一把手’工程抓紧抓实,加强统筹谋划,标准化与特色化建设并行,强化区域协同、共同发展,形成上下联动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”承德市妇联副主席孙莉莉说,在实际工作中,不断推动美丽庭院建设工作从“塑形”向“铸魂”延伸,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和家庭文化,让庭院成为承载乡愁、传承文化、彰显自信的重要载体。
从“一时美”到“持久美”
长效机制守护庭院颜值
“不管啥时候来,我们村的大街小巷都见不到污水、垃圾,随便走进一户人家,屋里屋外都整齐干净。”说起村里的环境,兴隆县雾灵山镇塔前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发底气十足。这份底气,来自村里建立的“一总四包”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。
在美丽庭院建设初期,塔前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但一段时间后,部分村民的卫生习惯又“回了头”,庭院杂物堆积、垃圾乱倒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“美丽庭院建设不是‘一阵风’,必须建立长效机制,才能避免重建轻管。”王长发说,经过商议,该村推出“一总四包”机制: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,村“两委”干部包片、保洁员包责任区、党员包胡同、各家各户包门前屋后,将卫生责任细化到每一个人、每一个角落。
为确保机制落地,塔前村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,定期开展卫生标准户评比,组织村民互相观摩、打分,达标家庭挂牌表扬,不达标的责令整改。
动态管理是保持庭院美丽的关键。该村成立巡查小组,每周不定期巡查,发现庭院杂物堆积、卫生反弹等问题,第一时间通知户主整改;定期组织“回头看”,对达标的美丽庭院进行复核,对因特殊情况出现环境下滑的家庭,安排巾帼志愿者上门帮扶。
塔前村的长效机制,还融入农村管理社区化、治安防控数字化的理念。村里投资建设集餐饮、住宿、娱乐、医疗等于一体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,不仅为老人提供照料服务,还通过举办健康讲座、文化活动等,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。
如今,这个200多户700多口人的小山村,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、全国森林乡村、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。
塔前村的实践,是承德市探索美丽庭院长效管护机制的一个缩影。为确保“美丽”永驻,该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,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做法:承德县将每周一定为“巾帼志愿服务日”,组织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庭院整理、垃圾分类、环保宣传等活动;宽城满族自治县创新开展“万名妇女孤山行 巾帼引领倡文明”实践交流活动,通过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现场教学,让大家直观感受庭院从整洁有序到特色彰显的蝶变路径;双滦区大庙镇设定每月“庭院清洁日”,通过广播宣传、志愿者引导,推动群众养成定期清扫习惯……
承德各级妇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,积极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,形成部门联动、政策集成、资金聚焦、资源整合的推进态势,构建“政府引导、群众主体、社会参与”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,让“持久美”基础愈发牢固。
从“环境美”到“经济美”
“美丽庭院+”助力产业融合发展
“大家好!欢迎来到直播间。今天,我给大家介绍球根海棠的种植技术,喜欢养花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……”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南三营村,村民潘国微正在自家庭院的大棚里直播。大棚内,花架上摆满了各色球根海棠,红色、粉色、杏黄的花朵竞相绽放,花香沁人。直播间里的粉丝们纷纷留言“想要购买”“求种植技巧”。
“我一直喜欢养花弄草,刚开始只是想给家里添点生机,后来慢慢学会了花卉繁育技术。”潘国微说,2021年,她萌生了“分享美丽、实现增收”的想法,在庭院里建起温室大棚,尝试培育球根海棠。
为打开销路,她开始拍摄短视频,分享花卉种植过程和养护技巧,没想到很快收获了上万名粉丝,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“新农人”主播。下一步,她打算带动村里有意愿的姐妹一起繁育花卉,自己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,让更多人通过庭院实现增收。
近年来,承德市妇联积极探索“美丽庭院+乡村旅游”“美丽庭院+特色种植”“美丽庭院+民宿经济”等融合路径,邀请专家开展种植技术、电商运营、民宿管理等培训,让方寸庭院变成“增收宝地”。
在双滦区大庙镇小三岔口村,“美丽庭院+特色种植”模式让村民尝到了甜头。“没想到在家养君子兰,一年还能挣2000多元!”村民刘海英笑着说。
2023年,承德金稷家庭农场落户小三岔口村,并制定了“农场+农户”联动发展模式,由农场为农户提供君子兰种苗、种植技术和销售帮扶,农户利用自家庭院闲置空间种植君子兰,由农场统一收购销售。目前,该村已有50余户加入种植队伍。
美丽庭院不仅要好看,更应让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。今年,承德市各级妇联相继开展“跟着抖音赏庭院”“庭院故事我来讲”“庭院好物我来说”等活动,重点宣传特色美食、手工制作、民俗文化等,让美丽庭院“出圈”“吸粉”。
今年7月,承德市多地遭遇洪灾,为加快恢复重建工作,各级妇联聚焦“群众安居、庭院提能、长效防险”目标,发动各级妇联执委、巾帼志愿者进村入户,帮助受灾家庭修复庭院设施、清理杂物、重栽绿植。同时,结合重建优化庭院布局,完善排水、防污等基础设施,提升庭院抗灾能力,确保重建不仅恢复原样,更提档升级。
“美丽庭院建设不仅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抓手,更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。”孙莉莉表示,下一步,该市将聚焦“特色不鲜明、价值不凸显、影响不持久”的核心痛点,从差异化定位、价值化延伸、长效化运营3个维度实现新突破,持续深化“美丽庭院+”模式,引导庭院与乡村旅游、休闲康养、电子商务、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,让更多妇女在庭院间实现就业增收,让美丽庭院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名片。